栏目分类
九儿 巨乳 译学不雅点|孙会军 刘文杰:莎剧汉语译本原作作风再现的多维磨砺——以《李尔王》和《温莎的风致娘儿们》为例
发布日期:2024-09-28 15:53 点击次数:98
摘记:莎士比亚戏剧之是以大约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并成为天下文学经典,很猛进程上是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具有文体万般性、凡俗性、多义性、幽默性、互文性和文化异质性等特征,呈现出莎剧卓尔非凡的特别作风。本研究尝试以莎翁的两部剧作《李尔王》和《温莎的风致娘儿们》为研究案例,以上述6种特征为着眼点九儿 巨乳,追溯译者的翻译作风和译者行动偏激背后成因,以期为莎剧翻译提供参考。
要津词:莎士比亚;李尔王;温莎的风致娘儿们;莎剧汉译;译调;译者作风;译者行动
小序
1623年,本·琼森(Ben Jonson)在《莎士比亚笑剧、历史剧和悲催集》(Mr. 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Histories & Tragedies)的献诗中写谈,“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属于千年万载”(Shakespeare 1623)。其实咱们还可以说,莎士比亚戏剧跨越了时空的羁绊,“成为全球性的文化标记和天下不同文化分享的精神资源”(查明建 2016:854)。莎翁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往往超出其他天下文学环球,如莎剧译者朱生豪所言:“于天下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生,凌越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师,诗东谈主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然以美艳时空贬抑极少而论,则莎士比亚之设置,实远在三子之上” (罗新璋 1984:456)。
中国读者最早读到莎士比亚名字的时期,可以追猜想1839年林则徐编译出书的《四洲志》。在于今的180余年间,文学界莎剧翻译者甚众,他们不遗余力地把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推介给中国读者,莎剧通过改编成话剧或电影等体式被平常传播。以《莎士比亚全集》行世的汉译本已出书多套,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辜正坤是不同版块的主要翻译者,均为有名的莎剧翻译家。此外,傅光明在莎译研究方面也颇有设置,咫尺已推出独译莎剧新作22部。笔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索要出莎剧译者时常濒临的文体万般性、凡俗性、多义性、幽默性、互文性和文化异质性等 6个挑战。本文尝试聚焦《李尔王》(King Lear,1606)和 《温莎的风致娘儿们》(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1602),以上述莎剧中的6种特征为着眼点,登科朱生豪翻译、梁实秋翻译、方平主译、辜正坤主编和傅光明翻译的译例进行对比分析,磨砺译文和原文之间以及译文与译文之间作风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探析不同翻译作风以及不同译者行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1. 莎剧原文的丰富性内涵
莎士比亚戏剧之是以大约成为天下文学经典,在于其丰富性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所谓丰富性,具体进展为莎剧中蕴含的文体万般性等上述6种特征。
大家皆知,莎剧大多具有权臣的文体万般性特征,往往由散文、韵诗和无韵诗等3种文体体式组成。以《李尔王》为例,借用方平的刻画,该剧“全长3300行以上,文体以无韵诗为主要体式,约有2230行,占十分之七傍边。散文约950行,占快要十分之三。骈文约70行以上”(莎士比亚 1991:221)。有学者有意研究了莎剧中不同阶级使用散文、韵诗、无韵诗的复杂情形。(Hussey 1982)莎剧中的散文莫得特定的韵律或节律,时常用于低阶级变装的对话或是喜戏院景。韵诗按照特定的节律模式写成,用于抒发更严肃或更丰富的心思。无韵诗是不押韵的五音顿挫格,用于弥留变装的独白,营造畅通的节律感和庄严感。总的来说九儿 巨乳,在莎剧中,散文、韵诗和无韵诗的愚弄有助于反应东谈主类感情的复杂性和变装的多元性。
凡俗性是莎剧的弥留特征。莎剧往往以现实生存为配景,以带有贩子气、烟火气的言语来展示东谈主物的秉性和时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现代学者热衷于推敲莎士比亚东谈主物的性别问题和性取向问题(Alexander 2001),还有学者聚焦莎剧中的色情元素以及莎剧对现代色情文学的影响(Burt 1998)。
莎剧的魔力还源于言语抒发的多义性。多义性主要体现在双关语的使用方面。“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充满了双关语”①。莎士比亚善于使用双关,为戏剧的演绎息争读提供了宽阔的空间,粗浅不雅众从不同的角度去贯通和体验剧中的情节和东谈主物,加多作品的深度和丰富性。
莎剧中的幽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问题。牛津大学出书社2016 年出书了《莎士比亚笑剧简介》(Shakespeare's Comedi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其中一章有意推敲了莎剧的幽默特色,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中通过见笑、双关语等手艺营造的幽默效果。(Bart 2016)莎剧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幽默元素一直是莎剧的弥留特色。
对于莎士比亚个东谈主的生存、不雅点或趣味趣味,学界并莫得太多的确的了解,但他所阅读的文件却有迹可循。学者们照旧细则,普鲁塔克(Plutarch)的《希腊和罗马贵族的生平行状》(The Lives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es,1929),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的《变形记》(The Metamorphoses of Publius Ovidius Naso,2018),以及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The Iliad,1998)都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提供了弥留参考。(Poltrack 2021)莎剧还经常引鉴《圣经》典故(Shaheen 2011),通过互文性的手法丰富作品的内涵。
终末要说的是莎剧的文化异质性。因莎剧的配景树立和与中国文化的互异,以及中英文言语文化互异,导致莎剧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具有迥异的文化特质,但也正因此而引发了中国受众的热烈趣味趣味。
总的来说,莎剧的以上6种特征使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最终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天下文学经典。鉴于此,莎剧翻译应尝试再现这些特征,从而充分展示原汁原味的莎剧,将其艺术感染力呈现给中国受众。
2. 莎剧丰富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
2.1 文体万般性
朱生豪在译文中把无韵诗惩处为散文,即莎剧中的3种文体在译文中变成了两种。梁实秋接管换取的惩处原则。他在译文开首的“例言”中也提到了莎翁原剧中的文体万般性,并先容了我方的惩处要领:“原文大部分是‘无韵诗’,小部分是散文,更小部分是‘押韵的排偶体’。译文以白话散文为主,但原文中之押韵处及插曲等则悉译为韵语,以示区别”(莎士比亚 2001a:例言)。方平特别强调莎剧翻译要以诗译诗。他明确指出了新的莎剧全集降生的原因,“这是因为莎剧的艺术人命就在于那有魔力的诗的言语。对于莎翁来说轻车熟路的素体诗是莎剧的主要文学。既然莎剧是诗剧,生机的莎剧全集译本应该是诗体译本。(方平 1995:27)方平在这里提到的“素体诗”即“无韵诗”,是对blank verse的另外一种翻译。他的《李尔王》译本在排版上照搬了原文3种不同文体的编排神色,译文与原文相通呈现出无韵诗、散文和韵诗的离别,开启了莎剧翻译史上的新里程。辜正坤行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的主编,也主张以诗译诗,他在“重译集序”中指出,“既然莎士比亚的剧文是诗体,东谈主们读到现今的散体译文或不押韵的分行译文却难以感受到其应有的诗歌风仪,原因即在于其音乐性太弱”(莎士比亚 2015:xi)。在他主编的译本中,强调“在举座作风上,译文应该尽量逼肖原作举座作风,包括以诗体译诗体,以散体译散体”(莎士比亚 2015:v)。彭镜禧行为辜正坤翻译团队中《李尔王》的译者,其译文也把柄辜正坤的翻译原则进行惩处。傅光明是继梁实秋之后尝试以一己之力重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又一位译者,对于莎剧中不同文体的惩处,他是这么追溯的:“方、辜二位‘主译’‘主编’的莎翁全集均以诗体来译,而朱、梁两位前辈则散体译散。我在文体选拔上遵从朱、梁二位。但在散体译散的时候,我特别留意能否译出散文诗的韵致,让言语具有一种诗的内在张力。它不一定押韵,却内蕴诗语的魔力”(傅光明 2019)。由此看来,他尝试用散文诗翻译无韵诗,因此译文中有散文诗、韵诗和散文3种体式,亦然莎士比亚诗剧翻译的故意尝试。下文节选了《李尔王》中李尔的大犬子嘉赞父亲时的片断,以及5个译本的不同惩处神色。
(1)Gon. Sir, I love you more than words can wield the matter;
Dearer than eyesight, space, and liberty;
Beyond what can be valued, rich or rare,
No less than life; with grace, health, beauty, honour;
As much as child e'er loved or father found;
A love that makes breath poor and speech unable.
Beyond all manner of so much I love you. (Shakespeare 1906: 908)
(朱生豪,译)贡: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抒发的;我爱您胜过我方的眼睛、所有这个词这个词的空间和广泛的解放;超越一切可以估价的顾惜有数的事物;不亚于赋有淑德、健康、好意思貌和荣誉的人命;不曾有一个儿女这么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么被他的儿女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窝囊为力,辩才无所遵守;我爱您是弗成以数量推测的。(莎士比亚 1947:7-8)
(梁实秋,译)刚:父王,我爱你不是言语所能抒发的;比这一对眼睛,全天下,息争放,都更亲爱;杰出一切可能推测的爱戴;不下于好意思健尊容的人命;东谈主子所能爱的,或是东谈主父所能享的爱,我是皆备无缺的;我的爱使得言辞都显得薄弱无力了;我爱你胜过上述的一切。(莎士比亚 2001a:19)
(方平,译)贡纳莉:父王,若要说到我爱您啊/只恨难以用言语面孔;我爱您/胜过了爱我方的眸子、六合息争放/超越了那金银买得到的东西/一切稀世的宝贝/不亚于我那爱/享受东谈主间尊容、健康、好意思貌的人命/从来小辈爱长者,为父的受孝顺/象 (像)这么也就到了顶/这一派孝心/叫东谈主有口说不出/言语太寒碜/这种比喻都谈不尽我对您的爱。(莎士比亚 1991:6)
(彭镜禧,译)贡妮芮:父亲/我爱您非言语所能抒发/胜过我方的眼晴、六合、解放/超乎世上的钞票或张含韵/犹如/德貌双全、康强、荣誉的人命/子女献爱,父亲见爱,至多如斯/这种爱使言语缺少,言谈贫寒/杰出这一切的比较——我爱您。(莎士比亚 2015:76)
(傅光明,译)高纳里尔:父王,我对您的爱非言辞所能抒发。我爱您,胜过爱我方的眼睛、天下息争放;远在一切可以估价宽裕或衰退的东西之上;不在兼有良习、健康、娟秀和荣耀的人命之下:不曾有一个儿女这么爱父亲,也不曾有哪位父亲如斯被儿女所爱。我的爱可使唇舌无力、辩才窝囊。总之,我对您的爱,杰出了一切爱的抒发的总额。(莎士比亚 2019:9)
总的来说,朱、梁、傅的译文都以散体体式呈现原文中的无韵诗,而方和彭的译文则以诗歌的体式罗列。后者的惩处无疑在文体体式上愈加靠拢原作,可以说把莎士比亚翻译往前鼓动了一步。但诗歌不仅要有外皮的体式,还要有内在的实验——诗的韵律、措辞和节律。在无韵诗中,措辞和节律愈加弥留,正如辜正坤在“重译集序”中所言,“不是分了行便是真确的诗”(莎士比亚 2016a:vii)。方平的译本罗列为诗歌的体式,但诗性不尽如东谈主意;彭镜禧的译本有诗意,体式也呈现为诗歌;傅光明的译本颇有诗意,若是按照诗歌的体式罗列,会在视觉上呈现出与原文彰着的文体互异。咱们将这首原诗及几篇汉语译文发给24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专科大学生,让他们在瞻念察译者的前提下把柄“诗性”进程的上下对译文排序,收尾显露,排在前边的两个译本是彭译和傅译。另外请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评审行家从专科角度评判,所选亦然这两位现代译者。
2.2 凡俗性
凡俗性亦然莎剧的一个典型特征。一般而言,莎剧中的散体与诗体区别对应鄙俗与圣洁言语的使用。莎士比亚为了扩大戏剧受众面,脚本中有不少凡俗的抒发。举例《李尔王》第三幕第二场中弄臣(又译为“痴人”)说的这段话:
(2)Fool. He that has a house to put his head in has a good head-piece.
The cod-piece that will house.
Before the head has any. (Shakespeare 1906: 924)
这里cod-piece一词,原为男东谈主裤上容纳阳物的部分,此处指阳物。对此,朱生豪径直将这3行删省未译。梁实秋用“XX”来隐约地指代cod-piece(莎士比亚 2001a:131)。方忍让傅光明都将其惩处为“那话儿”(莎士比亚 1991:87,2019:108)。“那话儿”是明纯洁话中的常用词,用于未便明说时的隐约抒发,访佛于现现代白话中的“那玩意儿”“那东西”。彭镜禧的惩处则是“大屌”(莎士比亚 2015:69),是几个译本中最径直、最露骨的译法。总的来说,除了朱生豪,其他几位译者都不同进程地翻译出了这里的凡俗性特征。彭镜禧的惩处最直白,最猛进程地呈现了弄臣的凡俗性抒发,与弄臣的身份相吻合。
2.3 多义性
多义性主要进展为双关语的大批使用。双关语达到言语多义性的效果,让不雅众发出会心的笑声,亦然莎剧的魔力所在。
(3)Shal. Did her grandsire leave her seven hundred pound?
Eva. Ay, and her father is make her a petter penny.
Sal.I know the young gentlewoman; she has good gifts.
Eva. Seven hundred pounds, and possibilities, is goot gifts. (Shakespeare 1906: 45)
(朱生豪,译)夏:她的爷爷留给她七百镑钱吗?
探花av修:是的,还有她父亲给她的钱。
夏:这姑娘我也贯通,她的东谈主品倒可以。
修:七百镑钱还有其他的妆奁,那还会错吗?(莎士比亚 1947:4)
(梁实秋,译)沙:她的祖父给她留住了七百镑么?
哀:是的,她的父亲还会给她缱绻更大的一笔款子。
沙:我贯通这位姑娘;她很有才。
哀:七百镑的钱,还有其他的指望,便是很好的一笔财。(莎士比亚 2001b:14、16)
(方平,译)夏禄:她的爷爷给她留住了七百个金镑吗?
牧师:对了,她的老子另外还有一笔陪嫁呢。
夏禄:我贯通这位年青的姑娘,东谈主是聪惠的,什么都拿得起来。
牧师:七百个金镑,搞得好,还不啻这数量呢——你还嫌这陪嫁少吗?(莎士比亚 2016b:8)
(彭镜禧,译)斯兰德:她爷爷留了七百镑给她?
爱文斯:是啊,她父亲还会另外假马②呢。
斯兰德:我知谈这位年青姑娘。她很有才华。
爱文斯:七百镑,加上其他发家的契机,是好财阀。(莎士比亚 2016a:12)
(傅光明,译)斯兰德:她爷爷给她留了七百镑?
埃文斯:对,她父亲还会添一笔钱。
斯兰德:我了解这位年青姑娘,她很有天禀。
埃文斯:七百镑,再指望点别的,她很有天支。(莎士比亚 2022:8)
例(3)中的gifts是话里有话,一指“天分”“天禀”,一指“礼物”“嫁妆”。朱生豪的译文把两个gifts区别惩处为“东谈主品”和“妆奁”,信息较为准确地传递出来了,但原文的双关效果莫得了。方平、傅光明的译文也存在访佛的问题。梁实秋用同音的“才”和“财”来惩处,彭镜禧则用“才华”和“财阀”来对应,就gifts的双关惩处而言,两者都获得了绝妙的翻译效果。
2.4 幽默性
幽默手法在莎剧中频繁使用,成为莎剧蛊惑不雅众的一个弥留特征。在《温莎的风致娘们儿》中,剧作者让不同的东谈主物操着带有各色口音的英文进行交流,令东谈主忍俊不禁。仍以例(3)为例,原剧中莎翁对goot gifts的惩处除了双关除外,还隐秘了一个笑点:埃文斯(Evans)行为威尔士东谈主,把good gifts读成了goot gifts。4位译者都忽略了这极少,莫得进行相应惩处。傅光明的译文则提防反应出埃文斯威尔士口音带来的幽默效果,着眼点放在goot一词上,将两个goot gifts区别惩处为“天禀”和“天支”,然后用脚注阐述:“埃文斯口齿不清,把‘天禀’(good gifts) 读成 ‘天支’(goot gifts)”,很形象、很有画面感。天然,gifts本人的两层含义却莫得在译文中再现出来。再看例(4),特别防卫添加了下画线的几个单词:
(4)Eva. The knight Sir John is there; and, I beseech you, be ruled by your well-willers. I will peat the door for Master Page.
[Knocks] What, hoa! Got pless your house here! (Shakespeare 1906: 45)
(朱生豪,译)修:约翰爵士是在里边,请您看在环球一又友分(份)上,耐着点儿吧。让我去敲门。(敲门)喂!有东谈主吗?天主祝贺你们这一家!(莎士比亚 1947:4)
(梁实秋,译)哀:那位约翰爵士是在那里;而且,我请你,要听从你的一又友的安排不要动火。我去敲门找佩芝先生。(敲门。)喂,喂!天主祝贺你们这一家!(莎士比亚 2001b:17)
(方平,译)牧师:约翰爵士老爷是在里边儿:请你听我一句话,隐忍着点儿,我不会让你赔本的。待我来敲门求见裴琪大爷。(敲门)喂,有东谈主吗!天主祝贺你们这一家!(莎士比亚 2016b:8-9)
研读3位译者的译文,咱们发现原文中的威尔士口音在译文中莫得任何体现,莎翁刻意营造的幽默效果在3篇译文中莫得留住任何印迹。彭、傅的译文和上头3篇译文变成了彰着的反差,译者充分强硬到了原剧中的幽默效果,也在一定进程上传递了这种效果,咱们先看彭镜禧的译文:
(彭镜禧,译)爱文斯:那位骑士,约翰爵士,是在那里,是以我寄托您,要听为您好的东谈主的话。我来巧门找培琪先生。(敲门)喂!哟!赏帝打法您这一家!(莎士比亚 2016a:12-13)
译者用“巧门”“赏帝”和“打法”来取代“敲门”“天主”和“祝贺”,借此效法埃文斯的威尔士口音,并添加了脚注幸免读者曲解。然而,“巧门”之后紧随刻画东谈主物动作的“敲门”一词,即使莫得脚注,读者也能强硬到埃文斯的发音不方法;而“赏帝”和“打法”本人有特定的内涵,用在这里反而容易产生歧义。再望望傅光明的译文:
(傅光明,译)埃文斯:那位骑士,约翰爵士,在那处,我请求您,要听命于好心之东谈主。我来撬佩奇先生的门。(敲门)喂!嗨!桑帝保六您这一家!(莎士比亚 2022:9)
译者将“敲门”惩处为“撬门”,似乎比彭镜禧翻译得更偏,但接下来刻画东谈主物动作的“敲门”让受众坐窝心领意会,而“桑帝保六您这一家”较好地传递出原文的幽默效果,因为“桑帝”和“保六”本人莫得特定的含义,因此不会产生歧义,后者坐窝就能明白是埃文斯的发音不方法。
2.5 互文性
莎剧中希腊、罗马传闻以及《圣经》中的典故俯拾皆是,莎剧与希罗传闻、《圣经》的互文是莎剧研究界的共鸣。以《李尔王》为例,莎士比亚为李尔王设定的故事发生在耶稣基督降生前7个世纪的古不列颠,因而在该剧中,李尔王等东谈主发誓、祈祷的对象时常是希罗传闻中的诸神。比如在第一幕第一场中,李尔王区别向阿波罗、朱庇特发誓———by Apollo、By Jupiter,在第一幕第四场中还向“腾贵的女神”(goddess)祈祷,而不是向“天主”乞助,因为“莎翁塑造的是一个活在基督教外多神异教天下里的不列颠国王”(傅光明 2019:264)。朱、梁、彭、傅译本均用音译的要领翻译Apollo和Jupiter,方平天然将Apollo翻译为“阿波罗”(莎士比亚 1991:12),却将Jupiter译为“皇天”(莎士比亚 1991:13)。无专有偶,对于原文中的dear goddess,朱、梁、彭、傅区别译为“造化的女神”(莎士比亚 1947:29)、“亲爱的天使”(莎士比亚 2001a:67)、“造化女神”(莎士比亚 2015:36)和“腾贵的女神”(莎士比亚 2019:52),方平则译为“老天爷”(莎士比亚 1991:43),对于现代读者和不雅众来说接受度较低,原文中与希罗传闻的互文因为“皇天”“老天爷”和“圣母娘娘”的出现而消失殆尽。
(5)As if we were God’s spies: (Shakespeare 1906: 938)
如前文所言,莎士比亚为《李尔王》的故事时期设定为耶稣基督降生前7个世纪的古不列颠,因而在该剧中,李尔王等东谈主发誓、祈祷的对象时常是希罗传闻中的诸神。这里对于God该若何惩处,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都径直翻译为“天主”,彭镜禧和傅光明则区别惩处为“神”和“天使”,后者的惩处似乎愈加稳当该剧的场景设定,毕竟莎翁这里援用的是希罗传闻而不是《圣经》。
2.6 文化异质性
莎剧是英国文学图书,相对中国的受众来说,不管在言语、文化照旧在文学创作手法方面,都具有权臣的异质性特征。在译文中感受莎剧的别国情长入风情,应该是中国受众所期待的,然而有些译文却忽略了莎脚本人的异质性特色,读起来有着浓厚的原土文化特征,会对现在受众的接受产生一定影响。毕竟对中国受众而言,西方剧作中的别国情调、特异的抒发显然更具蛊惑力。
(6)Codelia. Then be’t so, my good lord. --[to the Doctor.]How does the king?
Doctor. Madam, sleeps still. (Shakespeare 1906: 936)
对于原文中的madam,朱生豪、方平都翻译为“娘娘”,而梁实秋、彭镜禧和傅光明则区别惩处为“夫东谈主”“王后”和“夫东谈主”,幸免了过于归化的翻译效果,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莎剧的文化异质性,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3. 分析与研究
从以上例证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译者在翻译经由中进展出不同特色。几位译者各有长处。从抗战时期的朱生豪译本,到20世纪60年代末完成的梁实秋译本、20世纪90年代初的方平译本,再到21世纪的彭镜禧译本、傅光明译本,莎剧在一次次的汉译中重塑经典,永久弥新。莎剧所专有的丰富性内涵,也在一代代译者的约束尝试中以越来越明白的面庞呈现在汉语受众眼前。
就文体万般性而言,译者们基本上都是以散译散、以韵译韵,互异较大之处在于文体万般性的呈现以及无韵诗的惩处。朱生豪、梁实秋、傅光明的译文中,无韵诗均以散文体式呈现,天然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在排版上并莫得呈现出文体的复杂性与互异性。傅光明暴虐以散文诗来对应原文的无韵诗,令东谈主改朝换代,但其译本在呈现神色上以散文呈现,可能与出书社知人善任篇幅磋议。方忍让彭镜禧都在《李尔王》的排版款式上与原文亦步亦趋,并在译文中尽量展示出无韵诗、散文和韵诗的区别,这种更靠拢原文的惩处无疑是一种杰出。独一的问题是,诗歌翻译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要作念到把所有这个词的韵诗和无韵诗都诗意地呈现出来,实在是巨大的挑战。
在再现莎剧多义性、互文性与异质性方面,朱生豪与方平的惩处有些不详化,就前者而言,历史局限性不问可知,此后者会如斯,只怕与其翻译不雅磋议。梁实秋与彭、傅两位译者更能让汉语读者恍悟到莎剧的话里有话与异质颜色,究其原因,可能与梁译莎剧的时期跨度较大,与彭、傅两位译者相通可以将约束出现的莎剧研究效果融于翻译之中磋议。此外,朱、梁、方忽视了莎翁别有经心的幽默编排,彭、傅两个译本则更好地阐述注解了莎剧的幽默性。除此除外,莎剧中的凡俗性抒发,在汉译经由中由当先的深加狡饰到之后的隐约传达再到21世纪的照实呈现,不仅反应了不同译者的不同翻译作风,也反应了时期发展和社会杰出对译者想想不雅念和译者行动的影响。对此,周领顺的译者行动表面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译者的学养才思、想想不雅念和翻译取向以偏激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径直影响译者的翻译行动,最终决定了译文作风的呈现神色。“与传统上的文本中心研究相比,译者行动研究发生了质性变革,这是因为文本直战斗及语码养息和料想再现,风俗上倾向于作念‘二元对立’的判断”(周领顺 2022:1)。
朱生豪在抗战期间翻译莎剧,他所处的时期及境况,不允许他花太多时期在莎剧的诗歌翻译上。他在写给宋清如的书信中提到:“天然贪图沿路用散文译出,不然将要了我的命”(朱生豪 2013:94)。对于原剧中的性线路,朱生豪把柄我方的品尝、喜好进行了净化惩处,原文的凡俗性被罢休。另外,原文中的其他丰富内涵也因历史的局限性都被简化了,毕竟,朱生豪的参考书仅仅一册牛津辞书,参照的原文也莫得凝视。梁实秋毕业于哈佛大学文学研究专科,是学者型译者,相对于同期代的朱生豪,更留意挖掘原剧中的丰富内涵,况且在译文中亦步亦趋,诚实地将其呈现给读者,译文的凡俗性、多义性、幽默性、互文性和文化异质性都得到很好的传译,但译文在文华方面比朱生豪稍显逊色。方平是莎剧研究行家,率领翻译团队以诗译诗,尝试在翻译中再现莎剧的文体特征,始创了莎剧翻译的新场所。译作中虽不乏精彩译笔,但经常很难幸免因韵害义的缺憾,诗意效果也不尽如东谈主意。其译文大多数情况下读来亲切天然,但有些方位也因过于归化而让现代读者感到有些滑稽,异质性方面稍显不及,另外皮多义性、互文性、幽默性方面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彭镜禧毕业于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专科,是台湾大学教悔、莎剧研究行家,深得莎剧要义,对莎剧双关语、幽默性、互文性、异质性等方面的翻译都颇有心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略有缺憾的是,译文无意死板于原文的句式结构,言语有些亦步亦趋,这在一定进程上影响了译文的可读性。傅光明是华文专科配景,在翻译经由中参阅了大批中外莎剧研究和翻译效果,译文丰富的脚注和导读对呈现原作幽默性、多义性、互文性和异质性有一定裨益。他以散文诗译无韵诗是一种故意尝试,但在文体万般性方面未能在版式上呈现出来,这极少值得商榷。另外,对于双关语的惩处,他通过脚注对双关进行了详确解释,让汉语读者可以一窥莎剧的多义性,若是能在译文中径直再现原剧的言语游戏,效果会更好。
4.结语
本论文主要对比研究了莎士比亚《李尔王》和《温莎的风致娘儿们》两部剧作的汉语翻译,分析了原剧华文体万般性、凡俗性、多义性、幽默性、互文性和文化异质性的再现情况,磨砺了不同的译文作风以及译者的不同业为。总的说来,行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其学养才思和想想不雅念都径直磋议到他们的翻译选拔。几位译者在莎剧丰富性和艺术感染力方面都进行了不同进程的再现,天然每个译本距离完好翻译都有距离,但通过几代东谈主的不懈极力,举座上为中国受众呈现了越来越明白完整的莎剧原貌。
凝视
参考文件
作者简介孙会军 ,上国异邦语大学教悔,博士生导师,研究宗旨为翻译研究;刘文杰 ,上国异邦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宗旨为文学翻译。
文件来源|原载《解放军异邦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推送已获作者授权,援用请以期刊版为准。